制造用钢、出口需求成为今年增长主动力 钢铁行业逐步迈入深度调整期
受到成本上升、需求减弱的影响,国内钢铁企业当前的经营效益仍处于低迷状态,也进一步推动行业调整。今年10月份,中国粗钢、生铁、钢材的日均产量均出现明显的环比下降。
近日,2023(第十二届)钢铁技术经济论坛在山东临沂举行,与会嘉宾表示,国内制造业用钢需求上升和钢材出口增长成为当前支撑钢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建筑业用钢需求收缩成为消费量减少的主要因素,钢铁行业正逐步迈入减量机制的深度调整期,并且国内钢材市场供需两端有望在2024年形成新的平衡。后续则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企业降本增效,进而逐步摆脱当前的行业困境。
国内钢材市场供需两端有望达成新平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0月,中国粗钢日均产量255.13万吨,环比下降3.8%,创今年以来新低;生铁日均产量223.19万吨,环比下降6.4%;钢材日均产量366.81万吨,环比下降6.6%。10月,中国粗钢产量7909万吨,同比下降1.8%;生铁产量6919万吨,同比下降2.8%;钢材产量11371万吨,同比增长3.0%。1-10月,中国粗钢产量87470万吨,同比增长1.4%;生铁产量74475万吨,同比增长2.3%;钢材产量114418万吨,同比增长5.7%。
“受国内外需求形势变化影响,行业正逐步迈入减量提质的深度调整期,整体盈利状况不容乐观,降本增效充满挑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在会上如此表述。
山东省钢铁行业协会会长陈向阳则指出,尽管形势复杂严峻,钢铁产业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韧性。钢铁产量保持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撑了下游行业和新兴产业对钢铁在量和质上的更高需求。
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表示,前三季度,国内制造业用钢需求上升和钢材出口增长,成为支撑钢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建筑业用钢需求收缩成为消费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产业运行部主任刁力分析,目前钢材消费结构呈优化、调整态势,对房地产业依赖度有所下降。从具体钢材品种上看,中厚宽钢带、镀层板、焊管、热窄带、厚板、无缝管、大型型钢、电工钢等品种产量增长较快,对应的是新基建、新能源以及汽车、造船和家电等制造业行业需求的增长,对冲了房地产业下滑对钢材需求的影响。前三季度,全国电源工程完成投资中,核电增长46.0%、风电增长33.4%、太阳能增长67.8%;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3.7%、37.5%;截至9月末,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同比增长70.3%。
工信部等七部门在今年8月印发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也已指出,将扩大重点领域消费需求,建立深化钢铁与船舶、交通、建筑、能源、汽车、家电、农机、重型装备等重点用钢领域的上下游合作机制,开展产需对接活动,积极拓展钢铁应用场景,加快研发推广新材料、新品种。
与此同时,出口成为今年钢材市场增长的一大亮点。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7473.2万吨,同比增长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