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在日前举行的全省钢铁行业稳增长会议上获悉,1—8月,全省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6920万吨、8512万吨、105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0%、2.5%、5.0%。总体上看,行业生产稳定,效益逐步好转。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也是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整体市场影响最前端、最直接的行业。今年以来,钢铁市场一方面需求不足、利润空间挤压严重,另一方面,对钢铁行业的低碳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作为钢铁大省的江苏,如何继续爬坡过坎、承压转型?
特钢优势
“这两年,真难!”这是所有钢铁企业的心声。
自2020年以来,钢铁市场波动加剧,需求持续疲弱。2022年,全国钢铁行业实现利润365.5亿元,同比下降91.3%;今年1—7月,实现利润49.6亿元,同比下降90.5%。
身在行业“寒冬”之中的江苏钢铁企业同样不能幸免。2018年—2022年,我省累计实现粗钢产量5.81亿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11.5%,居全国第二,2020年达到1.21亿吨的历史峰值之后,便开始随大势逐年下降。
不过,面对转型升级的诸多“阵痛”和更为严峻的市场环境,江苏钢铁产业的“炉火”仍在燃烧,效益也在逐步好转:今年1—8月,全省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利润降幅较1—7月收窄21.4个百分点。
占领产业高端的特钢,是江苏最大的底气。
从2016年开始,我省深入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形成以优质高效钢材为主,高端金属制品、高温合金、特种合金等为特色的产品结构体系,2022年全省优特钢占比达72%,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特钢占比达21%,已接近德国、日本23%的水平,远高于全国的8%。我省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工具钢等品种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
强群拓链、优化布局,成为保持优势、再造动能的新手段。今年以来,我省一边将钢铁行业纳入“165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以特钢为代表的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链。一边大力推进钢铁产能向沿海转移,随着中天南通沿海精品钢基地的建成,已初步形成沿江、沿海钢铁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省钢铁产能68%分布在沿江地区,19%分布在沿海地区,剩余分布在徐州和苏中地区,产业集中度远高于全国。
省内钢企也在有的放矢调整布局。“中天按照统一部署,正全面推进‘一总部、多基地’的发展格局。”中天钢铁集团副总裁董力源一一历数:3月,苏中南通基地项目一期全面达产达效,自发电比例超95%;苏南常州基地搬迁后,南北两个厂区正打造更加优质的“千亿产业园”;眼下,苏北淮安基地项目首个工厂已经投产,目标是打造苏北第一家金属材料深加工“灯塔工厂”。
结构调整
产效低,曾严重影响钢铁大省转型“进位”。这使得钢铁行业的转型调整更加迫切。
一方面,我省持续深化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全省钢铁冶炼企业由2016年52家压减至目前32家,总体符合钢铁行业减量化发展新趋势。同时支持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钢铁冶炼产能置换项目,加速改造升级装备。
江苏沙钢集团年产钢能力超4000万吨,居全球钢企前五。尽管已是行业龙头,但沙钢始终在进行工艺装备的更新。
“我们把依靠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并在消化、吸收、辐射、引进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沙钢集团总裁龚盛讲述了一个“从学习到超越”的案例:几年前,沙钢从美国引进并创新双辊薄带铸轧技术,建成亚洲首条超薄带铸轧生产线,2019年3月实现工业化生产,去年产能已达到50万吨,比美国原产线还高。今年7月,第2条生产线进行调试,预计到明年中期第4条产线也能上马。
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是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年初,江阴兴澄特钢母公司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完成对天津钢管控股权收购,至此旗下已拥有九大核心生产基地,无缝钢管产能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中信泰富特钢在中钢协统计的重点钢铁企业利润总额排名中位居第4。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钱刚吐露了“跑赢行业大势”的秘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作为对比,全国平均为0.94%。“特殊钢领域‘卡脖子’仍然有许多难题,在应用端的‘最后一公里’也存在‘卡壳’情况。” 钱刚介绍,下阶段集团重点在基础研究、用户技术研究、产品联合攻关、标准制定等方面与同行共建共享研发创新平台,争取将“特钢研究院”建成我省特有的特钢产业链孵化中心,让更多的特钢新品在我省率先研发应用。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全省钢铁行业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首位,一批高端“卡脖子”特钢材料被相继攻克。目前,已有11家钢企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
低碳发展
未来钢铁业该如何发展和演化,一直是业界思考的焦点。但有一点是共识:一定要低碳智能发展。
去年以来,我省钢铁企业在绿色化改造、智改数转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目前,全省8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占全省钢铁产能一半以上,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7家,省内企业在推进绿色化和智能化方面,积累了一批可推广复制的经验。
总部位于张家港市的永钢集团十八大以来累计减碳1477万吨,在省内率先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这几年,我们广泛应用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加大绿色低碳钢材产品研发,近5年平均吨钢环保费用超250元。”永钢集团总裁吴毅表示,企业计划再用一年多时间完成环保创A工作。
瞄准“环保创A”的不止永钢。创A,是指企业达到环保绩效评级A级水平,也就是行业内环境治理最好水平。“眼下,增量空间几乎没有了,必须在存量空间里‘寻空间’。”龙腾特钢董事长、总经理徐利定下“用煤不见煤,用矿不见矿产,废水零排放”的绿色发展目标。为此,公司加快推进各工艺环节节能、环保改造,并对高效热风炉自动燃烧优化改造,老厂区推钢式燃煤加热炉节能技改后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2019年以来公司超低排放改造达12亿元。
低碳发展的另一条解决路径是“数字化”“智能化”。我省钢企早早勇闯智能制造“无人区”——沙钢将先进的钢铁制造技术与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工序、产线等全面升级,沙钢本部人均产钢量达到1600吨,国内领先。南钢打造了“基于5G全连接的JIT+C2M智能工厂”这一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支撑南钢从单领域单工序寻优向跨领域全局寻优迈进。
经测算,我省钢铁企业两化融合指数为65,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75%,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已达55%。
寻找“钢需”
当前,钢铁行业供需态势发生深刻变化,需求历史性拐点已现,进入新一轮波动调整期。
而随着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在钢铁行业下游的用钢需求也出现变化——比如,建筑行业用钢需求降幅收窄、机械行业用钢需求微增、汽车行业用钢需求保持增长、船舶及配套行业带起用钢需求、能源行业用钢需求强劲等,这些都成为钢铁行业的利好。
从省内市场看,江苏钢产量全国第2,但依旧是钢材输入地区,“钢需”极大。“苏南地区市场需求很大,我们几百万吨的产品里,50%的销售半径在50公里以内。”常州东方特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中敏透露。“产品不用出省”,也是苏南很多钢贸企业一直以来的现状。